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廖丹    

  2020年接近年末了,顾建纲却突然提交辞职报告,辞去工银理财董事长职位。

  掌舵超万亿规模的理财公司董事长突然不干了,令成立不久的工银理财再获热议。猜测种种,终究未能料到真实结局。

  2023年8月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披露,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原总经理顾建纲涉嫌***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工商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甘肃省定西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

  至此,有关他的公开报道至少缺失一年以上。上次是2021年6月,工银理财联手高盛筹建合资理财公司获批,有媒体报道,顾建纲有望赴任董事长。不过,高盛工银理财2022年6月获批开业时,出任董事长的却不是顾建纲,而是原工行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殷仲洁。此后,再未有顾建纲的公开任职信息。

  工银理财注册规模160亿元,在监管批准的31家理财子公司中居首位,而顾建纲就是公司成立后首任董事长,2021年末公司理财产品余额2.02万亿元,2022年末这一数据为1.76万亿元。

  过去三年发生职位大变动

  更早的信息难以查获,一则裁判文书显示,2002年前后,顾建纲任工商银行上海市南市支行行长。2010前后他任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

  根据***息,顾建纲1965年生,曾在工行上海分行工作,任职于南市支行、计划财务部,后历任上海分行财务会计部总经理兼财务核算中心主任,工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工行资管部总经理等职务。

  2016年,顾建纲出任工行资管部总经理时,工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7万亿元。至2017年,工行理财产品余额增长11.4%,达到3万亿元。

  2019年6月,工银理财开业,工行资管部总经理顾建纲***上任正式,成为工银理财董事长。

  不过,任职1年半后的2020年末,顾建纲突然辞任工银理财董事长,但当时仍保留工行资管部总经理职务。

  仅仅半年左右,2021年年中,时任工商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李勇接替顾建纲出任资管部总经理。

  就在此时,有媒体报道,顾建纲的下一站是工行与高盛合作筹建的合资理财公司,并将出任董事长一职。

  未曾料,2022年6月,高盛工银理财获批开业,董事长为原工行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的殷仲洁。

  工行资管条线已有多人被查

  在顾建纲辞任工银理财董事长之前不久,工行资管条线就已经有人被查了。

  2020年10月,工行私人银行部原副总经理徐卫东***违法被***和公职。

  当时报道称,私人银行部徐卫东案发,导火索是其负责的委外业务在2016年末“债灾”时出现了巨额浮亏。

  2020年12月,有媒体报道,工银理财固收处处长李超(原资本处处长)、交易室处长易重彬(原资本处副处长,后负责资管部委外准入),遭门头沟检察院带走。据称案件源于工行内部举报委外***,涉及曾经“返费+结构化”闻名的个别私募机构。而被带走的这两人都是顾建纲在工行资管部的下属。

  随后,工银理财首任董事长顾建纲突然辞任。“顾建纲是在没有其他任命的情况下突然辞职,王海璐则是‘临危受命’。”有媒体当时如是报道。

  工银理财子公司成立时,与工行总行资管部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工银理财的董监高和管理层人员基本由总行资管部门“平移”而来。顾建纲此前担任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在资管部最风光之时,顾建纲曾掌管3万亿元理财资金的投资。

  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其实是在资管新规实施背景下成立的。资管新规针对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财等业务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监管套利等。就此而言,顾建纲被查也需从资管新规这一时代大背景来解读。

  从委外业务说起

  追根溯源,中国的资管起源于银行理财,银行理财至今可谓是资管行业最大的“资方”。信托、基金专户、券商资管的起家都“抱了银行的大腿”,很多业务的兴起都源于银行的业务需求,与此同时,银行资管业务也逐渐过度依赖同业扩张、委外投资。

  “委外”投资的典型是,商业银行等委托人将自营或代客资金委托给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受托人在约定的投资范围、业绩比较基准等范围内进行主动管理。

  委外作为连接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监管套利模式,利用监管空白或短板,“成功”地把同业存单和表外理财的巨量资金从银行体系绕道到券商资管、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等影子体系,绕开了监管约束和宏观调控,通过加杠杆、加久期、降信用进行监管套利,并酝酿了游离监管、弱化宏观调控、高杠杆、期限错配、信用下沉、庞氏融资、脱实向虚、延缓出清等经济金融风险,违背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2017年12月,时任工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的顾建纲在《中国金融》上撰文主张,非标资产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通过债权或股权融资的方式,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领域建设和经济结构转型,是银行理财、信托等行业非常重要的业务模式,建议予以正确看待。

  以40万亿元据居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之首的工行,被外界称为“宇宙行”,但理财业务在蓬勃发展、规模长居业内第一的同时,也潜藏着风险。从“丙类户”到委外业务,工行资管业务领域已经有多人陆续涉案并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