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晓洁

  [ 所谓“独角虎”企业,是指有科技创新能力、规模化的营收和利润,能够在寒冬中自我觅食的企业。这类企业不是以估值、资本、市场份额为驱动,而是以健康、可持续、可退出标准驱动下的行业小巨人企业。“第一要占据一个山头地位,第二要有过亿的利润,第三要有10亿以上的营收,然后要具备行业的稀缺性。”吴世春说。 ]

  “现在做投资实在太难了,太难了,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难于上青天。”在7月21日长江独角兽峰会上,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一连说了六个难,道出当下创投的困境。

  据清科近日发布的股权投资市场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投资金额下降42%,投资案例数下降了37.5%,“估计是最近20年下降最多的一次”,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在发布数据时提到。

  吴世春对第一财经表示,风险投资人目前的出手更加谨慎和保守,导致创业者觉得募资、融资难,整个市场来到了冰点,“可以说是从业这么多年来最难的一年”。

  创投“冰点”到来

  据清科数据,今年上半年,中美的VC/PE市场募资和投资都在下降。美国共募资1862.7亿美元,下降了37.4%,投资5039.6亿美元,下降了29.1%。中国募资7341.5亿元,下降了23.5%,投资2929.6亿元,下降了42%。

  发布数据的同时倪正东提到,“这个数字比想象中要好一些”。

  在交流时吴世春认为,大量国资的救场,或许是数据比体感要好的原因,就他所了解到的数据,一些头部机构的投资金额和数量大概是去年同期的1/5,这里的下降甚至可能达到80%,“数据只下降了40%,就是因为还有大量国资的直投,可能没有体现在体感上面,但体现在了数据上面。”

  清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虽然非国资LP认缴出资次数占比86.5%,但募资总额中有70%的钱来自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LP。

  在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元基金迎头赶上浪潮,拿到了红利,但随着投资越来越转向硬科技、TMT,人民币基金走到了更前面,整体基金规模收益超越美元基金。前不久投资人一句“时代的钟摆终于摆到了人民币GP最舒适的领域”,也道出了VC/PE市场话语权的转移。

  在可可托尔滑雪的时候,吴世春在雪道上碰上一个同行,“他就是以前一个美元基金的董事总经理,现在转做滑雪教练了。”这是他个人真实的经历。以美元基金为首,近来,关于投资机构裁员、砍投资条线、降薪调岗的消息频频。

  抛开美元基金来看,今年募资确实也比以往都要难,吴世春表示,“现在更加分化的是,头部还能募到资,到了腰部以下基本上是没机会了,现在政府出资基本上都根据排名来,可能只会给几家头部出资。”

  据清科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计3289只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新募资总规模超7300亿,依旧维持下降趋势,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下降0.3%、23.5%,募资依然不容易。

  单独从美元基金来看,募资步伐延续下降趋势,共计23只外币基金完成关账,同比下滑54.9%;募资规模约422.28亿元,同比降幅达35.4%。

  倪正东估计,下半年这个数据还会继续下降,美元基金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吴世春也表示,社会LP几乎很少见了,美元融资比去年同期降了90%,目前短期看不到好转。

  如何走向回暖

  就创投市场“冰点”的现状,未来什么情况可能会回暖?

  吴世春认为,社会LP出资困难,是信心和预期受到了影响,回暖的核心一方面是信心的恢复,这需要较长时间的利好不断出现。

  此外,资金退出的市场变好也会是一个驱动回暖的条件。吴世春表示,目前很多资产都在“堰塞湖”上,封在了一级市场上退不出来。他认为,如果能顺利退出,这里至少有一半的资金还可以投到中国的早期投资里。

  “只有退出才会带来新的投资,”吴世春判断,“今年下半年可以观望,有几个大的项目在港股能不能发出去、发好,这个很要。”

  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1326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32.6%。“在LP们需要流动性的情况下,我们的退出不升反降,这也是巨大的压力。”倪正东认为。

  目前,被投企业IPO仍为VC/PE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今年上半年有218家公司在全球上市,其中在境外上市数量回升了95.7%,有45家公司在境外上市,但是募资金额环比下降了75.7%,意味着在境外上市募资还比较艰难。倪正东表示,对比来看,深交所、上证所是最活跃的,VC/PE的上市退出主要还是靠A股。

  在具体投资思路上,吴世春在会上提到,现在全球都在关注独角兽,他认为中国应该关注“独角虎”。以往投资机构追逐投出独角兽企业,但如今优质企业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变化,独角兽概念不再适用于当下环境。

  当企业估值达到10亿美元即可以称为独角兽。吴世春解释称,这类企业是基于公司估值来评判的,属于资本驱动型企业。但一些独角兽企业即使估值达到10亿美元,后来还是没有实现盈利,甚至逐渐成为“僵尸”企业。因此,用估值评判标准下的独角兽企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所谓“独角虎”企业,是指有科技创新能力、规模化的营收和利润,能够在寒冬中自我觅食的企业。这类企业不是以估值、资本、市场份额为驱动,而是以健康、可持续、可退出标准驱动下的行业小巨人企业。“第一要占据一个山头地位,第二要有过亿的利润,第三要有10亿以上的营收,然后要具备行业的稀缺性。”吴世春说。

  在会上,吴世春提出的一个观点引人注目——1/3独角兽已死,只是秘而不宣。他举例来说,一个企业可能在2018年按照10亿美元估值融了一轮,之后再也没有融资,那时候企业有1000人,现在只有10人了,在投资人那里这还是个独角兽,也仍在胡润的独角兽榜单里,不过已经是名存实亡。

  在倪正东看来,“三年疫情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在短期内消除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应该用长期主义的心态,面临的挑战是暂时的,长期看好中国,看好中国的科技和制造,这是整个行业大的心态。”

  倪正东对第一财经提到,投资人仍然是中国市场上最勤奋的一批人之一,起得早,睡得晚,“从北京到上海,无论早班飞机还是晚班飞机,肯定有几个是做VC和PE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还是在积极努力,为中国的创新、创业、创投奔走。”